為什么農民對節水灌溉農業積極性不高,這些原因要注意
時間:2021-01-07 10:19:40
節水灌溉機械在農村已經推廣多年。以山西省原平市為例,全市共有水澆地70萬畝,除了水庫水灌溉約20萬畝外,其余50萬畝基本都是使用機井灌溉,不過截至目前,所見幾乎都是井渠加機井,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進行灌溉,采用管灌、滴灌、滲灌、噴灌進行節水灌溉的屬于鳳毛鱗角,少得可憐。那么,相對于購買大型農業機械的熱情,農民為何對購買節水灌溉機械缺少熱情呢?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水費便宜。從目前情況來看,除水庫水和河水外,機井水的水費成本基本上只由電費和機井看管人的工資兩個部分構成,換句話說,水費成本里面沒有體現水資源自身的價值,這其中自然有國家對于農業用水優惠的政策成分,正因為如此,不少農民便會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的方式進行灌溉,因為這種方式基礎投資少。
二是節水設施投資大、效率低。相比其它項目來說,農業本身就基礎投資較大,回收速度較慢。對于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來說,每年啥時候用,用多久都差不多,因此農民樂意購買;而節水設施就不同,干旱了就用得多,風調雨順就用得少,如果雨水充沛,可能一年都不用一下,這樣的不確定性自然會降低投資者的熱情。
三是土地確權后規劃投資難。節水灌溉的主要投資是管網建設,面積越大,投資越多。如今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只有1.3畝,在土地確權后,各家的種植作物都不盡相同,大家的想法各異,推廣起來就困難重重,盡管國家推出了土地流轉政策,允許土地有償向種植大戶集中,可是土地所有權并不在大戶的手中,因而存在諸多變數,再加上節水灌溉設備投資巨大,種植大戶也要算好成本賬,以致他們仍愿意采用傳統方法進行灌溉。